现代战争形态深刻变革,“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在信息化战场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部队仓库作为后勤保障体系的基石,仓储信息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作战效能。其中的终端设备与信息采集技术如同敏锐的“智能触角”,成为打通信息孤岛、实现精准感知与高效管控的关键所在。
智能仓储的“感知”能力首先依赖于部署在仓库各处的智能终端设备,它们构成了信息采集的物理基础与前线节点:
移动手持终端: 官兵手中坚固耐用的移动终端(PDA、加固平板),集成了条码/二维码扫描、RFID读写、高清摄像、无线通信等功能,是仓储作业的核心工具。从物资入库、拣选、盘点,到出库、移库,全程实现“无纸化”操作,指令直达末端,操作数据实时回传。
固定读写设备: 库房大门、关键通道、货架区域部署的固定式RFID读写器、门禁系统、视频监控探头,形成全天候、无盲区的自动化感知网。物资进出自动记录,库区环境实时监测(温湿度、烟雾等),异常情况即时告警,大大减轻人工值守压力,提升安全系数。
特种传感设备: 针对弹药、油料、精密仪器、药品等特殊物资,部署各类环境传感器(温湿度、震动、气体浓度)和专用检测设备,确保储存环境始终处于严格受控状态,保障物资性能与安全。
智能搬运设备: 集成导航定位与状态感知模块的AGV小车、智能叉车等,不仅实现自动化搬运,更能实时反馈位置、载荷、电量等信息,构成动态物流信息流的一部分。
终端设备采集的海量原始数据,需依赖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进行高效、精准的处理与转化,形成可供决策的“情报”:
自动识别技术: 条码/二维码技术成熟可靠,成本低廉;RFID技术则以其非视距、批量读取、可读写、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在军事仓储中日益普及,尤其在大型装备、整托物资、快速出入库环节作用显著,大幅提升识别效率与准确性。
传感网络技术: 各类传感器通过有线或无线传感网络(Zigbee、LoRa、NB-IoT乃至军用通信网)将采集的环境参数、设备状态等数据汇聚至云端或边缘计算节点,实现仓储环境态势的全面、实时、动态感知。
定位与导航技术: 结合北斗/GPS、UWB超宽带、蓝牙AOA等室内外定位技术,实现对重要物资、搬运设备、作业人员的精确实时定位,为智能调度、路径规划、快速查找提供强力支撑。
边缘计算与数据处理: 在终端侧或近终端侧部署边缘计算能力,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清洗、过滤、压缩和本地化快速处理(如实时报警判断),降低网络传输负担,提升响应速度,为更高层的智能决策提供高质量数据输入。
当多元终端与先进采集技术深度融合,部队仓储信息化建设便产生了质的飞跃:
作业模式变革: 从依赖人工记录、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系统引导的精准作业,效率倍增,差错锐减。官兵得以从繁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聚焦于更高价值的任务。
库存可视透明: 实现从战略后方基地到战术前沿仓库,各级各类物资“从哪里来、现在何处、状态如何、去向何方”的全程透明化、实时化掌控,彻底告别“迷雾”后勤。
保障精准高效: 基于实时准确的库存数据与需求信息,智能系统可辅助进行最优的库存控制、补货预测、配送调度,实现按需精准保障,减少冗余积压,提升资源利用率和响应速度。
管理科学智能: 积累的海量数据为仓储优化(如库位规划)、效能评估、风险预警(如过期预警、安全风险)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推动仓储管理从经验型向分析型、预测型、智慧型转变。
部队仓储信息化建设向智能化迈进的征途中,终端设备与信息采集技术构成的“智能触角”,正是深入感知仓储脉搏、灵敏传递信息指令的神经末梢。唯有不断强化这一触角的灵敏度、覆盖度与智能度,让数据在仓储的每个角落自由流淌并被高效利用,才能锻造出适应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要求的“智慧后勤”坚实基座——使精确保障的意志能顺畅抵达战场最前沿,让现代军事后勤体系真正成为制胜未来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