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标识牌手持式识读设备是我军军人保障标识牌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专为战场及特殊军事行动设计,整合了身份识别、医疗救护、物资管理等综合功能。以下从功能特点和应用场景两方面具体分析:
一、保障标识牌手持式识读设备功能特点
多模态信息读写与识别
芯片与生物特征读取:通过RFID技术读取标识牌内嵌芯片存储的军人身份、血型、医疗史、过敏史等关键信息;部分设备支持指纹等生物特征识别,强化身份认证。
电子伤票管理:可实时填写、存储和传输电子伤票数据,取代传统纸质伤票,避免信息丢失或错误,提升救治效率。
二维码/条码扫描:主牌背面镌刻二维码,设备扫描后可显示更详尽的个人档案,包括战场定位信息。
实时通信与战场感知
多通道数据传输:支持北斗定位、军用无线电、GPRS/CDMA等通信方式,实现与战术后勤系统的实时互联,传输伤员位置、物资需求等动态数据。
呼救信号响应:接收有源副牌(腕表式)发出的伤员呼救信号与定位坐标,结合GIS功能精确定位,缩短搜救时间。
体征监测与辅助决策
通过有源副牌监测伤员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实时同步至手持设备,为分级救治提供依据(如优先后送危重伤员)。
动态感知战场物资消耗、装备损毁情况,辅助制定补给与维修优先级。
坚固性与适应性设计
工业级防护:符合IP65防护标准,抗跌落(1.2–1.5米高度)、宽温域工作(-20℃~50℃),适应野外恶劣环境。
长时续航:双电池系统(总容量超6000mAh),支持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满足全天作战需求。
战场救护与伤员搜寻
快速定位:在陌生或复杂地形中,通过呼救信号精准锁定伤员位置,解决传统呼喊定位效率低的问题。
分级救治协同:野战医院提前接收电子伤票信息,准备手术资源;伤员到院后通过芯片读取快速分诊,实现“救治零时差”。
后勤物资动态管理
实时统计弹药、医疗物资消耗量,结合定位数据智能规划补给路线与资源分配。
在仓储管理中批量识别物资标签(群读速度≥50张/秒),提升战场补给效率。
全域人员管控与安全认证
核验军人身份信息,防范敌特渗透(如假军人识别)。
重要设施(指挥所、军械库)的权限管理,结合生物特征实现双重认证。
非战争军事行动与训练
灾害救援中追踪人员位置、健康状况,协调物资投送。
演习时模拟战场救护流程,测试系统响应速度与数据链稳定性。
应用场景 | 核心功能需求 | 设备支持能力 |
---|---|---|
战场伤员搜寻 | 快速定位、生命体征监测 | 北斗/GPS定位、体征数据接收 |
分级医疗救治 | 电子伤票传输、病史查询 | 芯片读写、实时通信 |
物资消耗统计 | 批量标签识别、动态数据上报 | 群读技术、多标签识别 |
重要区域安防 | 身份认证、权限管理 | 生物识别、加密通信 |